2009年3月13日

德國人之山 楠迦帕貝峰

野外158 4月號(71.8.1)

「裸山」--楠迦帕貝峰

在坊間的地理書上,在喀什米爾這塊高地,你很難找到一些岳界熟知山峰的位置 , 由於這塊地區除了短期間的平靜外 , 第二次大戰後一直是印度與巴基斯坦邊界糾紛的焦點 , 以致於很多著名的山岳報導多集中在喜馬可拉雅山印度以東地帶 , 而喀什米爾北方的喀喇崑崙山脈及喀什米爾本身一直給外界一個很模
糊的印象 , 至於世界第九位的高峰---「楠迦帕貝峰」(Nanga Parbat, 八一二五公尺 ),連登山者也不知位置在那兒。

在上述這兩地區卻擁有K2、布羅德峰、加歇布魯木 I 峰、加歇布魯木Ⅱ峰與楠迦帕貝峰 , 總共五座八千公尺以上的巨峰 , 至於七千公尺以上的高峰至少也在二十座以上 , 稱得上登山家夢寐以求的試身場所。

前幾年 , 戰事突然歇息下來 , 巴基斯坦和印度又重新開放喀什米爾地區供登山者進入 , 因此 , 像前述幾座高峰包括楠迦帕貝峰在內 , 又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發生 , 雖然最近兩國政府又因戰爭理由對此山區時時封閉 , 但是在短短幾年內所締造的登山紀錄 , 已經讓等待了這麼久的登山家們引以自慰了。

本文的區域地圖係參照美國地理雜誌一九六三年五月號之附圖 , 山區地圖則輾轉從友人的書檔中與英文對照而得,而此區域的圖片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楠迦帕貝峰 (Nanga Parbat , 八一二五公尺 , 二六六六 O 呎 ) 為喀什米爾這塊高山地區的盟主 , 獨立的山容自成楠迦帕貝山塊。梵文中 , 楠迦帕貝為「裸山」的一意思 , 可以說是不被拘束 , 具有兒童般天真性格的雪山 , 這一點從以後所介紹的登山史中 , 不難知道他發起怒來不管後果的頑童性格,是如何地讓登山家們又愛又恨。

早期的探險

自巴基斯坦北方的羅瓦賓地 (Rawalpindi)搭飛機到吉爾吉特 ( Gilgit ), 途中便可以憑窗望到楠迦帕貝峰的南壁 , 此一南壁高達五千公尺 , 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峭壁。德國叫它為「魯帕爾壁」 ( Rupal Face), 到目前為止, 只有1970年的奧國隊試過 , 下文中會詳細介紹。

西北面也出奇的高 , 第一次征服此山的德國登山家發現 , 為開始登山所設立營地的高度距峰頂還有四千公尺 , 與玉山的海拔高度一樣。這一項攀登高度也是其餘山峰所不及的地方 , 即使像聖母峰高出楠迦帕貝峰七百公尺 , 他必須攀登的高度為三千五百公尺 , 這是一個十分平均的數字。但是楠迦帕貝峰的營地是設於海拔三千九百六十七公尺的地方 , 山壁愈陡 , 設營愈低 , 可知爬此山自始便很難了。

早在十九世紀末,英國的陸軍便在喀喇崑崙山區內從事探險活動,他們繪製的地圖也很實用。其中有一名陸軍少尉叫布魯斯(Charles Gran Ville Bruce),在這次早期的探險活動中,便變成了狂熱的登山者。他身材高大、健壯,膽識過人,
與當地土著相處尤其好。布魯斯第一次攀登楠迦帕貝峰,他們的隊長是馬莫利(Albert Mummery),馬莫利是承襲阿爾卑斯山登山傳統的新派人物,他的登山技術非常好,為的是在當時開創新風氣,把阿爾卑斯山的困難路線開發出來。

在這次攀登過程中 , 他主張應用阿爾卑斯山特有的登山方式Alpine Style)來爬楠迦帕貝峰。

他與隊員從西北面的迪米爾(Diamir ) 進入, 當他們在第二次攀登同意分成兩隊後 , 馬莫利與他的嚮導在入山之後,從此便沒再看見過 , 可能他們是在雪崩中
遇害的。這一件遇難事件也是喜馬拉雅山登山史首次遭難事件。

一連串山難的悲劇

往後三十年間 , 歐洲的登山家們集中在西藏北邊與印度北方的高峰間探險。直到1930年才又有登山者進入 , 自此一連串山難的悲劇不斷發生 , 甚至有全軍覆沒的悲慘後果 , 使得這座遠望不可及的巨靈得到「惡山」的封號。

攀登此山通常從西北面的迪米爾冰河谷進入 , 然後切到北峰南方的缺口 , 再從雪崩頻仍的北坡迂迴攀登。這樣淨攀高度記錄上為四千一百五十八公尺 , 幾乎是攀登聖母峰的一倍半。

一九三三年德國著名的登山家梅可爾 ( Willy Merkl) 率領一支與美國的聯合隊自北面的雷基歐特冰河 ( Rakhiot Gl.) 漸進 , 在抵七千公尺的雷基歐特峰西壁下時 , 看到楠迦帕貝北壁的雄姿 , 但天氣惡劣無法再往前進。

一九三四年 , 梅可爾再度組織一支堅強的隊伍前來征服楠迦帕貝峰, 他們五人和十一名雪巴人在經過數星期的奮鬥後 , 終於越過主稜線的「銀鞍」(Silver Saddler ) 這是介於七八一六公尺的北峰間的鞍部 , 也是主峰前最後的緩衝點 , 他們最後到達七八五 0 公尺的主稜。勝利好像在望 , 可是一陣狂風暴雪猛然突襲 ,十六名隊員全部受困在岌岌可危的帳蓬裡。由於他們的食物不足 , 雖然暴風雪猛吹不息 , 梅可爾下令撤退到二千公尺下方的補給營。在往後數日中 , 梅
可爾的三位隊友和六名嚮導遇難死亡 , 梅可爾亦在途中墜崖失蹤。

此後 ,德國的登山者便決心征服這座「惡山」,一九三七年德國又派出一支隊伍 , 但是這一支隊伍的遭遇更叫人驚心動魄 , 在七月十四日的深夜裹, 一場突發的大雪崩把包括隊長卡爾維里以下七名德國人和九名雪巴人全部埋在崖下 , 總共十六名隊員全部遭難 , 無一倖免。

1930 年代後期 , 又有兩支德國隊來此 , 但都遭到鍛羽命運。

在喜馬拉雅攀登史上 , 埃佛勒斯峰歷經英國人的開拓最後成功 , 因此有「英國人之山」的追贈 ,此外如馬那斯鹿峰之「日本人之山」。但是 , 比起楠迦帕貝峰為「德國人之山」的封號 , 前二者似乎便沒有那樣強烈的感受。總共在征服楠迦帕貝峰之前 , 喪生在此山的登山家 , 為數達三十一人,德國人便佔了二十六位。這項悲運使德國人更發勵志要來征服此山 , 直到降服為止。

歷史上首登

因二次大戰及中亞的變亂 , 直到一九五三年才有隊伍出現。這次隊伍稱為「威立﹒梅可爾紀念登山隊」 , 隊長為赫立高佛 ( Karl M Herrligkoffer),以下有亞先布雷勒 ( P. Aschenkrenner)) 、奧門 (F.Aumann ) 、比特林 ( A.Bitter Ling) )、布爾 (H.Buhl) 、厄特爾 (H.Ertl ) 、佛拉烏伯格 ( W. Frauenberger) 、堪貝特( O.Kempter ) 、高聶斯伯格 (H.Kollensperger ) 及瑞年 (K.Rainer) 。為數八人的隊員均為一時之選。

在一九五三年七月三日早上二點半 , 赫曼﹒布爾獨自一人自最後營地出發 ,
在攀登了一千三百五十公尺的高度後 , 終於在晚上七點上達頂峰 , 完成了德國人征服此心的願望。

這座山對德國人的意義不止榮耀 , 復仇的意味可能更為恰當 , 在征服此山之前奪去了三十一條生命便難以忍受 , 因此復仇的意念便很自然流露在同胞的面孔上。不過登山卻是一板一眼的進行下去 ,這些紀錄使人更為欽佩的看到 , 攀登楠迦帕貝峰更需要膽識與毅力。

赫曼﹒布爾獨自一個人爬上山頂 , 這是喜馬拉雅山探險史上絕無僅有的事。單獨一個人爬八千公尺的巨峰是難以想像的事。

這支隊伍把基地設在三干九百六十七公尺的冰河床上 , 以上的營地分別是第一營 ( 四四七 0 公尺 ) 、第二營 ( 五三 00 公尺) 、第三營 ( 六一五 0 公尺 ) 、第四營 ( 六六九 0公尺 ) 、第五營 ( 六九 00 公尺 ) 。從第五營到峰
頂的高度距離是一千三百五十公尺 , 在八千公尺的山峰這是最長的攀登高度。 ( 最短的攀登高度為日本馬那斯鹿峰第六營到峰頂的二百二十五公尺 ) 布爾花了十六個小時到這山頂。但在漆黑的夜裡只能找地方歇息下來 , 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溫 , 沒有睡袋、營帳也沒有熱食 , 布爾伯居然保全了生命 , 隔天如奇蹟似地獨自一人回到營地。

雷厚德.梅思納與楠迦帕貝峰

楠迦帕貝峰在此次充滿膽識的登頂壯舉之後 ,往後只有義大利人梅思納堪與之比擬。雷厚德.梅思納(Reinhold Messner) 稱得上一九七 0 年代的頂尖級國際登山家 , 與布爾同樣具有廣泛的阿爾卑斯山登山背景 , 他自幼便在阿爾卑斯山爬山 , 多羅米提 (Dolomites ) 的爬岩、馬特洪峰北壁、愛格峰北壁的冬天首登 , 然後八千公尺級隱峰之不帶氧攀登、馬那斯鹿峰南壁之獨登 , 以及楠迦帕貝峰北壁之突破下降。一九七八年楠迦帕貝峰不帶氧之獨登 , 使楠迦帕貝峰的盛名與梅思納這個人緊緊聯結在一起 , 其情形一如布爾所曾嘗過的滋味一樣。

一九七八年九月八日 , 雷厚德梅思納一個人揹著背包從「迪米爾」找到一條新路爬到山頂。從基地營爬到山頂僅費去三天半 ! 但因為在下山途中碰上壞天氣 , 逗留了十二天才下到基地營 , 當時大家都以為他已凍死在山上 , 其實梅思納除了幾個手指頭凍傷以外 , 精神還很好。

早先幾年梅思納揚言爬挨佛勒斯峰可以不用氧氣登頂 ( 去年他已證實了這一紀錄 ), 對楠迦帕貝峰則打算一個人獨自完成 , 現在他在沒有氧氣筒、沒有同伴或高地挑夫的協助之下單獨一個人攻下這座八千公尺級的巨峰。這也是他是年的第三座八千公尺級巨峰的登峰 ( 其他兩座為排名第六位的馬那斯鹿峰和第十三位的隱峰 ), 加上去年埃佛勒斯峰的無氧登頂 , 目前他是世界上唯一具有登過八千公尺四座級巨峰的人。這項紀錄以他的年紀來說還會繼續增加下去 , 而且也很難為他人打破 , 實在是一個超人。

魯帕爾冰壁 ( Rupal Face )

前文提及世界上最大冰壁楠迦帕貝峰的「魯帕爾」 , 在一九七 0 年之前 , 是從未有人敢去嘗試的惡地。一般登楠迦帕貝峰皆從北面或西北面上登 , 南面的魯帕爾冰壁 ( Rupal Face ) 終於在一九七 0 年被梅思納攻破 , 然後他與弟弟兩人橫渡下降迪米爾冰河脫生。隊長同為一九五三年的赫立高佛。但是梅思納這一次為難以解釋的原因臨時變卦沒按照隊長的指示原路下山 , 而轉為橫斷路線 , 雖然梅思納死里逃生 , 他的胞弟卻凍死在山上 , 事後赫立高佛大怒之下向法院告了一狀 , 經過長久一番爭執 , 梅思納為這場訴訟付了五萬馬克。

一般看法 , 楠迦帕貝峰已走向其最高峰 , 最難的路線都已克服過了 , 綜觀一八九五年馬莫里的探查,直到一九七八年梅思納獨登成功 , 主要有十九個探險隊來訪 , 有紀錄可查的登頂隊伍只有少數幾隊 ,分別為一九五三年、一九六二年、一九七 0 年及一九七八年 , 這四隊均為德語系隊。
在十九隊當中 ,日本二隊 , 其餘均是德國人組成 , 楠迦帕貝峰號稱「德國人之山」一點都不為過。

紐西蘭之庫克山

原載野外169期 77.12.1

南太平洋兩岸的高山 , 東岸為縱貫秘魯、智利全境的安地斯山 , 西岸便是綿互紐西蘭南島的「南阿爾卑斯山脈」 (Souther Alps) 了 !

南阿爾卑斯山脈的最高峰為「庫克山」 ( Mount Cook), 海拔三七六四公尺。比台灣的玉山略低 ,
但卻以位居南溫帶 ( 約位南緯三十五度到四十八度之間 ), 經年飽受海洋季風的吹襲 , 而蘊育了極為發達的山麓冰河。

山谷間 , 森林茂盛 , 草地茵鬱, 雪線以上則是褐黑暴露的岩石與萬年白雪相交 , 形成南半球最觸目、壯觀的景色。

紐西蘭是南、北兩大島組成的島國 , 海洋氣候十分發達 , 其氣候變化之多端足與南美安地斯山相媲美 ! 因此其山岳的格調非常突出 , 紐西蘭的登山家在世界上也有獨樹一幟的地位。
由於紐西蘭離登山運動發達地區甚遙遠 , 迄今只聞其盛名 , 即使亞洲日、韓兩國也少有隊伍前往。

鑒於我國海外登山方正興起 , 前往南阿爾卑斯山脈不但可擴大我國海外登山的地區 , 同時其頗具規模的「大山」氣勢 , 就攀登價值而言 , 也有不可磨滅的地位。以我國與紐西蘭兩國相交甚殷 , 而其國內交通亦極發達 , 組隊前往並不是一件難事。
庫克山國家公園

從山區上劃分 , 庫克山還包括「西地國家公園」 (Westland National Park ), 在紐西蘭 , 庫克山本身及附近無數高峰形成一幅最為壯觀、最引人注目的焦點 , 同時也以庫克山為中心而盛名昭著 o

晴天裡 , 自遠方看過去 , 這些山峰從包圍著的山谷中露出峰頭和山肩 , 黑白分明的山容和「馬肯芝盆地」 ( Mackenzie Country) 上由褚褐漸成為茵茵草原的色彩形成絕對對比。

紐西蘭的都市居民 , 在經過數個月城市焦慮、緊張的生活後 , 這些鄉野情趣 , 這些山峰所擁有的刺激、挑戰及埋在雪原中、被隔絕之獨特高度伸出的神秘氣息 , 深深吸引著他們前來。

從東部進入此區重要通道是從「霍克山谷」 (Hooker ) 和「繆樂山谷」 (Mueller ) 兩山谷之匯點, 也即是「庫克八十號公路」盡頭的「赫彌坦吉」(Hermitage ) 觀光客旅社為起點。

而要到達「赫彌坦吉」,通常是從「基督域」( Christchurch) 向西驅車五小時後進入這片庫克
山向南的谷地。進入谷地之後可以發現一座高壩 ,以及圍住的「普卡基湖」(Lake Pukaki) 在「赫
彌坦吉」可以享受到夠水準的旅館服務 , 吃喝盡有, 過路的登山者不知能否抵得住誘惑!?

登山者可以從機場旁的路走下五公里左右 , 宿在「紐西蘭登山協會」 ( New Zeland Alpine Club) 的「安穩小屋」 (Unwin Hut), 或是靠近露營地也有「康特普利登山協會」 (Canterbury Mountaineering Club) 的山小屋。

只要管理員同意 , 非協會之會員也可以住進小屋,否則便是架帳露營 , 或是住進「青年旅社」 。

如果有人不喜歡爬這些大山 , 也能夠遊走「Kea Poing」和「Gover nor`s Bush 」等地 , 在低海
拔的「雷克谷地」和「達斯緬谷地」 ( Tasman Vallery) 擁有許多形式的探險健行 , 或者是越過「赫彌坦古」到「舍帕斯多波」 ( Sebastopol) 開啟新頁。

從西海岸進入庫克山區的兩個主要孔道 , 一為「霍克斯冰河」 ( Fox Galacier), 一為「法蘭芝喬瑟夫冰河」 ( Frang Josef Glacier ) 。自「霍基提加」 (Hokitika ) 向南開車數小時 , 沿六號公路進入山區。

國家公園管理中心在上述這些地區均提供有關氣候、徒步旅行以及以登山為目的人所需要的資料及建議。「霍克斯」和「法蘭芝喬瑟夫」均擁有汽車營地。在這種地方給等著進入山區的人們準備一切。

這些服務通常而言是在紐西蘭夏天 , 提供給那些想進入山區健行或開始登山而考慮的。

庫克山之首登

在庫克山區 ,「康特普利」這一面 , 首批進入的歐洲人是牧羊人 , 在一八五 0 年 , 他們遷進「馬肯芝盆地」,圍繞著普卡基湖放牧。

跟著牧羊人到來 , 是一支一八六二年由朱麗葉.凡哈斯特爵士 (Sir Julius Von Haast)所領的探
險隊 , 該隊前進而上達斯緬冰河 , 直到看到「霍希斯提特冰瀑」 (Hochstetter Icefall ), 並命名了「謬樂」和「霍克」兩條冰河。測繪員希亞力 ( E.P.Sealy) 是首先到達這兩條冰河上一部探險的第一人。在一八六七年 , 他旅行完謬樂冰河全程 , 一八六九年上到霍克冰河 , 到達現在「皇后山小屋」 ( Empress Hut) 座落的地點。

一八八三年 , 一名企業家 , 蘭登費德博士 (Dr. P. Non Lendenfeld ), 他的妻子及一名紐西蘭嚮
導迪烏 ( M. Dew ) 探險達斯緬冰河上部,並爬上「霍希斯提特半圓山」 (Hochstetter Dome ) 。

開始對庫克山有企圖的登山行動是一名來自愛爾蘭的格林 (W.S. Green), 他有兩名瑞士人陪伴
, 愛米爾博斯 ( Emil Boss ) 、旅店東主及嚮導烏爾里克.卡夫曼 (Ulrick Kaufanann)。一八八二年, 他們三人經由「哈斯特脊」 (Hasst Ridge ) 及「林達冰河」 ( Linda Glacier ) 在極短距離內到達峰頂。

關心到這件過程的人認為他們在進入紐西蘭內地和到達山峰腳下途中遭遇到太多橫阻--在達斯緬各地花了很多天數通過很不好應付 , 由無數大石充斥的灌木森林 , 同時還虛擲了太多時間在山峰上部四分之一 , 在東北部稜脊上尋找路線---多數人有感於此次庫克山之首登應屬於他們的。

紐西蘭當地登山者在隨後十年中曾又試了好幾回 , 但均無功而返。一直到一八九四年的聖誕節 ,庫克山高高的峰巔終被印上人類的足跡 , 此為湯姆.飛費 (Tom Fyfe) 、喬治.葛拉翰 (George Graham) 及年輕的傑克•恰克 ( Jack Charke ) 。這是一支充滿鬥志及技巧的三人搭檔 , 他們在早前幾天曾爬過庫克山區中度或較低的山峰 , 他們從西脊腳下的露營地快速攻頂。登頂路線是從霍克冰河的上源 , 爬上「格林鞍」 (Green Saddle ), 然後通過北脊直抵峰頂---到今天 , 這一條路線仍是攀登庫克風非常具野心的登峰路線。

如何進入山區

雖然很多人仍採取過去的方法直接徒步走進山谷,一九七 0 年代的入山方式卻是乘坐雪橇飛機從「赫彌坦吉」或自「霍克斯冰河」飛到「大雪原」(Grand Plateau) 、「達斯緬鞍」 (Tasman Saddle ) 或「先驅者山小屋」 (Pioneer Hut ), 隨身只攜帶登山裝備和新鮮食物。

在庫克山區和西地國家公園的登山小屋通常配備有酒精爐、燃料、毛毯 , 有時還會有睡袋。
糧食必須自行帶全 , 同時遵守下列幾項原則 :
必須備足兩週的份量 , 同時在質與品味上均能滿足全隊的要求 , 肉類原則上也有兩個星期的供應量。

一般而言 , 像通心粉、巧克力、乳酪、乾核桃、蜂蜜、麥芽餅乾都可自國內帶去。還有乾肉、燻肉及脫水蔬菜等。此外 , 個人的奢侈品 , 如一瓶酒、一本小說、一支登頂雪茄 , 大概不會佔掉背包太大空間。
照相機以三十五米厘型為佳 , 大過這樣型式的相機並不太理想。
在庫克山區的登山活動必須注意,那兒沒有青翠的谷地 , 只有森嚴的冰河 , 一旦遇到辣手的橫阻, 只有停在無盡的雪地上。登山者會生活在脫離森林數週以上的白雪世界 , 這又是一塊長久為冰積石、冰河岩石和白雪漫佈盈谷的恆久世界。只能以汽化爐煮食 , 有時還得融雪取得飲水。

使用山小屋有幾項規則為登山者所遵守:個人的裝備均應放在指定給你的位置上 , 若是收費的山小屋均應在離開前付費給主人並與他人共分享床位。庫克山區缺柴火 , 汽化爐是少不了的必備品。
地區地圖是「國家山岳安全局」 (National Mountain Safety Council) 出版 , 書店及登山協會可買到。

紐西蘭的登山搜索與救援是不必付費的 , 而登山者均無保險。在庫克山區之山難是國家公園總部負責 , 在其他地方則由警察局承擔。.

紐西蘭之氣候變化多端 , 必須隨時接聽無線電台的氣象預報 , 在南島無線電聯絡對象為基督城的「康特普利山岳無線電台」 o 同時該電台備有手提無線電出租。

登庫克山之路線

座落在庫克山附近的幾座最大的山峰均可從「大雪原」上爬。大雪原座落在庫克山和「大分水」
(Main Divide ) 的東邊。「霍希斯特冰瀑」對大雪原好像是一具水栓, 從漏斗中推擠而出 , 形成一塊塊巨大積壓、破碎的冰塊 , 直至它匯入下方的達斯緬冰河。

「大雪原山小屋」 (Grand Plateau Hut) 座落在大雪原北方的山脊上 , 是一座橘色的平房。如果你想從「霍希斯特」越過來 , 可以爬過「哈斯特山脊」或在「男孩冰河」 ( Boys Glacier ) 上的雪坡踢步 , 通過「希勒拉馬隘口」 (Cinerama Col ) 抵達「大雪原山小屋」。這兩條路線均相當暴露、難纏 , 有時不免有落石之虞。通常是你可以搭飛機進來 , 但是可以徒步走出去。很多登山者從這積滿冰與雪的山小屋走這兩條路線之一出去 , 但是需要高度的能力與經驗。

隔開大雪原 , 庫克山應在南方 , 當地毛利族人稱此峰為「阿歐蘭吉」 (Aorangi), 「阿歐蘭吉」
通常被譯稱為「連貫在天空」 ; 另一個有意思的名稱為「天之光」。

沿林達冰河及冰棚而上可能是到達東北山脊和峰頂最容易的路線。雖然這條路線多少有雪崩之虞,卻無找路上的困難---只要沿著雪地上,被大批登山者經由這條上山路踩陷的凹槽上登。

庫克山東脊和東壁 , 以及希勃洪峰縱走達斯緬峰是此中自大雪原三條第一級的冰攀 , 這還要看雪質之穩定性和一整個好天氣。

也許爬庫克山最快的路線 , 也是其中最好的一條路線是「馬地亞斯﹒朱布里更路線」 (Mathias Zurbriggen’s Route ) 。他在一八九五年的三月首次由此路上頂。

這條路線自接上東北脊 , 然後開始一連串庫克山三座連峰縱走 , 再下到「加爾迪勒」 (Cardiner) 或「皇后山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