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7日

如何克服高海拔登山的障礙


今年(2003)五月,國內登山名將林春明帶隊攀登西藏一側的希夏邦瑪峰,再次記下國人二登此峰的記錄。令人惋嘆的是林春明久耽高地營,因急性高山症不幸喪生。
高海拔山難之成因十分廣泛,例如:技術成熟度、氣候突變、山岳道德、雪崩地形、經驗及組織運籌…等等,以上這些因素都有相互共生的關係。
近二十年流行在岳界的「快攻法」(Alpine Style)在喜馬拉雅山等地區之山難數字急速增加(台灣多有的2~3天熬夜爬3000公尺級大山部份類似),引起各國廣泛的關注,這些遭難的對象已不限於技術或經驗較缺乏的生手,一些世界級的登山家也罹患高山病身陷絕境。但是有些人作出極端瘋狂的行為,卻能毫髮無傷載譽歸國。
本文從「高山症」之成因來探討,對大多數人來說均可輕易理解。海拔6,000公尺以上(對很多人也許5,000公尺,或者更低,例如:2000~3000公尺就有症狀)登山者一定會面對一些潛在的致命障礙,缺氧、寒冷、脫水和體能逐漸耗盡,這些是攀登高山中最為危險、也最為狡猾的障礙。這些狀況相互共生,互為影響,一種狀況會衝擊到其他狀況,以致逐漸影響判斷、意志力、協調能力以及造成腦的思路麻痺,沒有預警的致人於死地,讓你根本沒有糾正的機會。詭異層出不窮,從喜馬拉雅山年年惡耗與勝利同篇大量報導中,裡中不乏世界最強、最為傑出的登山家,即使像已爬過世界上14座8,000公尺的人也難以倖免。到底高海拔的狀況人們了解有多少?
「缺氧」是第一個高海拔,登山者一定會面對的障礙。
缺氧的狀況不是我們平常天天能經驗到的東西,很多人就先假設不會影響到自己,但是,6,000公尺以上,每一個人就會因高度缺氧而減弱,通常也不自覺到底減弱了多少。
第二個致命的障礙是「酷寒」。
酷寒會帶來凍傷和失溫,加上缺氧,兩者相加便會造成雙重災難,像缺氧、失溫使腦部遲鈍,減少了反射能力,肌肉變僵硬,而且還會產生幻覺和反覆無常的行為。這兩者都會把一個人變成像一個任人擺佈笨拙的機械人。雖然也還可以行動,但是卻不能清晰地思考,即使像喝水這類簡單的基本需求也怠隋下來。很少人知道在酷寒之中挺著脫水的身體會帶來多大的傷害。脫水使動作不知不覺緩慢下來,如果你不留意的話,一定會破壞寶貴的身體各部機能。
高山上第三個敵人是「脫水」。
吸進來稀薄乾空氣,不知不覺地貪婪的將肺部的水份隨著吐氣之間帶走,身體的皮膚同時間也在蒸發。脫水使血液變濃,流動遲緩,紅血球便會堆積在一起,載氧功能就不像正那般活潑,進而使缺氧的紅血球更加惡化。變稠的血液形成凝塊,會嚴重的阻撓血液流向四肢,若再沒有補充水份,腎臟就無法好好運作,適應就慢下來。再則,假如血液的數量鉅幅減少,血壓會下降,又由於寒冷的影響,就會讓身體的失溫更加惡化。海拔愈高,愈要吸進更多的空氣,確實是身體調解缺氧的最好方法。但是每吸進一口又冷又乾的空氣,便相對會從身體消耗掉一定量的水份和熱量。身體的機能會溫過吸進來的冷空氣,調和成適合體內的適溫,然後黏液散發水份滲透吸進的乾空氣,儘管一個人在極困難的情況下穿著保暖,也很難控制體溫的流失。為了身體的生存必須自體內燃燒燃料以供應適當的體溫。
第四項危險為「體力逐漸耗竭」。
因缺氧導致食慾不振和不完善的吸收,加上失溫而更加惡化。煮食找吃的東西變得十分困難,身體的儲存因而逐漸耗盡。高消耗了能量,若不吃東西,就一定會燃燒自己的細胞來供應,若一直這樣的消耗,燃料無法立即供應的話,身上的肌肉跟思維便會衰退、萎縮。
顯而易見,這樣子的狀況非常危險,怎麼會那麼粗心大意呢?事實上,缺氧及酷冷讓腦遲鈍,不僅無法強化自己,還會像滾雪球一般快速的打擊自己,最後走向死亡。雖然這些狀況(缺氧、酷冷、脫水)讓身處高地的登山者身患著高山病,然而天天處在不可預期的極端風險狀況中,每一根神經和肌肉都拉緊著,可能根本不能用感覺或留意這些警訊。
高地順應
如何在高山上過得好(高地順應好),和避免高山病的範圍甚廣,但是只要想高山活動的人,這些基本常識不可不知。百年前僅有少數人相信在6,000公尺的高處過夜而能生存下來。40年前生理學家相信緩緩爬昇,充裕的時間作高地適應是登山的唯一法則。
近二十年以來,高地生理與心理的研究已有長足發展,這些研究已轉化成登山者必修的課程。假設一個登山者在5,000米~6,000間耽上數週,維持經常爬昇幾百公尺高,然後再回基地休營休息,證實可以儘量減低所謂的「高度障礙」。從適當高度的基地營(在喜馬拉雅山通常在4,000米~5,000之間)往上爬個幾週往返,這樣會比緩慢向上攀登,而不(或待在高處)回到低處較舒適的營地(通常為基地營)休息,會得到更完美的高地適應。
即使登山者因競爭的心理(或其他原因)縮短這些適應天數(數週),他很可能就會面臨高山症最嚴重的威脅-死亡。知道而心存僥倖與不知道高地適應的重要,其後果都會是一樣的危險。每一支隊伍必須找到它自己的步伐與節奏,高地適應是隊伍能力的指標。
高山的風險永遠不可測,登山者的意志力和判斷力會隨著時間、高度遞減,若能經常警覺到危險(體能負荷狀況),認知到高山的障礙(缺氧、酷寒),在不可為的狀況下,丟棄虛榮的競爭心理(登頂的意志),而能明智的選擇退路,他日重來,其實真正的風險還是可以控制的。
本文參考自下列文獻:
1.“DEATH IN HIGH PLACES ” by Charles S. Houston, M.D.-page6, The American Alpine Journal, 1987
2.“PHYSIOLOGY OF ALTITUDE ILLNESS ”同作者,page158,AAJ.1985
3.“ALTITUDE ILLNESS-RECENT ADVANCES IN KNOWLEDGE ”同作者,page153,AAJ.1979
發表日期:中華登山,2004-12-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