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6日

雷霆岩初登記


雷霆岩初試

當老蔡和老郭採原來路線上「傘岩」下佔據了一塊安全位置 ,蔡楓彬、我及蔡宗熙( 爬岩訓練班學員,中華工專登山社 ) 則從第三個「綑纏點」抄左橫渡過一塊垂直的岩面;這塊岩壁連接下部直瀉上百公尺的溪底。
山風在腳下激盪、迴旋,岩面上有一塊兩足長的岩棧,但是距離有兩公尺之遙,看起來是唯一能橫渡的一處踏足點。在岩面下方發現到一條寬僅一公分半的極小岩棧,或許能夠借力墊腳吧!藉這一條小岩棧之助,蔡楓彬推緊了眼鏡,把重心放前,眾人還沒看清楚,一溜煙敏敏捷的移過去了,手上勒緊的繩索趕緊隨勢放鬆。
然後就是比較容易的路線,中間作了三個定點,手上時可抓住頑強的草根,借力上爬,直到遇到面臨一道巨大的缺口為止。但是全身已大汗淋漓,衣衫盡濕,第一次隨隊參加的蔡宗熙,一路噤默,體能狀況未能適應如此劇烈的攀登。



「大姆指」首豋
這道缺口把「雷霆岩」的主體與突出的一塊獨立岩柱分開,谷風由下方直灌上來,抬眼望著斜對面的夥伴,也正努力上攀。至少已有五根錨樁釘入裂隙中,蔡楓彬說這根岩柱倒真像大拇指,而我們正位在大拇指下方約五公尺,打從爬雷霆岩
之日起,想爬上這根大姆指的念頭已很久了。









當然一定要爬上去這一段,先是取出鑚孔器猛敲了一陣子。因為這段指尖已縮成金字塔狀,一面向著我們,三面向外,離指尖大約五公尺的外下方,則又是一處中空的傘岩。最傷腦筋的是壁面光滑如鏡,岩質又堅硬似鐵,蔡楓彬敲了十幾下,便沒耐心再打下去,我說乾脆脫下鞋子打赤腳上去罷,光腳爬大岩壁可能是一段前所未有的歷史紀錄吧。



眼看他半邊身臨空在外,半邊身在內,兩腿夾著尖實的角柱,慢慢的一吋吋揉身上去,過了許久,看著他最後就坐在尖頂上不再動彈了。
從頭到尾,總共花了將近五個小時在準備、攀登,蔡楓彬終於成了「大拇指」的首豋者。我也拍了一捲底片,作了歷史的見證。




「大姆指」是「雷霆岩」的一根奪眼岩住 , 從岩盤下方 , 幾近垂直衝上藍天 , 高達五十公尺 ( 不含連岩壁下的草坡 ),在最上端十公尺處才成外勾的形狀與岩壁分離。這次登頂的過程雖無「穹岩」、「針岩」的長期頑鬥 , 但是這樣俐落、爽快,孤注一擲登頂 , 倒也可以相比美。



「雷霆岩」的「大峭壁攀登」 ( Big Wall Climbing)
「雷霆岩」的氣勢頗有「大峭壁攀登」 ( Big Wall Climbing) 的氣勢。壁面寬達五百公尺 , 高度從海平面算起到最高點有四百四十公尺, 岩壁之淨高度在二百公尺間。

「雷霆岩」位在金瓜石北方一公里 , 礦場的對面 , 中隔金瓜溪與無耳茶壺山對峙 , 形勢非常雄偉、壯觀。是基隆山火山體向東北延伸的一個露頭 , 其峰頭三面即為暴露之安山岩質之岩壁構成。






民國五十六年鼻頭角健行 ,曾在上至金瓜石的石階道上遠遠注意到有一堵黑岩狀的巨大形體。但是距開始去爬她則才為年初(67年)的事。
首先是King同老鼠開車遊東北海,回來打電話給老蔡,
「老蔡 ! 我送你一件世界上最美好的禮物 ! 」 第二天下午老蔡就一個人開著車去「笑納」了。







爬岩的對象,岩壁的性質各地區皆大不相同 , 但是大部份以火成岩最理想 , 「雷霆岩」為安山岩 , 其岩質甚佳 , 目前流行於國際登山界的爬岩工具都可一展其最佳性能。在極端的條件中 , 他們已使用到最小號的「岩揳」和最大號的「嘭嘭錨樁」,「鏍栓錨樁」也使用到。



岩場的準備位置非常理想 , 幾近完美。從(金瓜溪)叉道走進去 , 然後才面對一
條被屋大的石塊犁過的山溝 , 山溝成三十度角度仰昇迄岩角 , 然後才開始攀登 , 這段距離有暖身作用。

岩場並非是整塊平滑的岩壁 , 由於火山融岩噴發 , 形成柱壯冷卻。因底盤被海蝕 , 在中下半部巳塊狀掉落, 改成高高撐起的處處傘岩。下部剝蝕較烈 , 大約在每隔二十公尺處 , 即有一個緩和的斜坡 , 足供綑纏及休息位置。
整座岩場之分佈從基礎徒手攀登到高級技術攀登。
即使如此 , 目前所達到的攀登淨高度也是國內之冠。而「雷霆岩」對
國內技術登山水準 ' 提供美好的遠景。


近前在岩友的積極開拓下 , 除墊定了通往「大姆指」的路線外 ( 以上
的路線亦勘測出來 ), 正中央的垂直路線 , 直逼「傘岩」的路線亦在老蔡觀察中 , 有了完整的概念 , 相信在今年底前 , 這兩條路線皆可全部完成 , 直達山頂。
原載於 中華登山 31期 – 67年10月2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